专利风采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本报通讯员 黄华禄
我区自2012年实施“专利倍增计划”以来,广西知识产权局在全区科研院所、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资源的单位,它们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的科研院所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中高歌猛进,凭借含金量高的专利发明在国内一些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跻身该领域技术先进行列并成功占领了国外市场;有的企业立足本土市场并执着于自主研发,拥有了广西唯一的专利技术,企业竞争力极大提高;有的企业则通过引进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并成功更新换代。为了展示它们的风采,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些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让读者从多角度了解专利工作对推动我区技术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和我区发明创造活动的阶段性成效。
1、专利构筑动物疫病防控墙
“从2003年起,我们连续十年对东盟国家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凭借的就是手中掌握的多件核心专利。”广西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特聘专家谢芝勋对专利的好处赞不绝口。
东盟国家是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山羊痘、猪瘟等A类重大动物疫病高发地之一,但他们缺乏相应的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监测、防控技术和有效的疫苗。我国与东盟国家边贸往来密切,随着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迁徙,重大动物传染病随时可能传入。为了共同防控动物疫病,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的培训。
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广西兽医研究所特聘专家团队组建之初也经历过一无人才、二无设备的困境,之后该团队先后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知名大学兽医专家,引进先进科研设备,同时送队员出国学习深造,逐渐打造起一支在禽病研究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队伍。近年来,特聘专家团队研发出快速检测诊断鉴别动物传染病病原技术110多种,填补了一批国内外技术空白。其中,可视化LAMP、GeXP高通量、多重PCR和纳米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拳头产品。该团队的检测方法数量及可诊断动物疫病的种类,在国内兽医同行中位于前列。他们研制成功的“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苗”,是目前国际上预防禽霍乱最好的弱毒苗之一,疫苗在全国推广应用13多亿羽份,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尝到专利的甜头后,我们积极提交专利申请,短短两年多,我们13人的团队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从1件提高至29件。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广和运用专利,迄今为止已经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培训了600多名兽医技术人才。”谢芝勋说,培训涉及到的专利有一项是畜禽水产疾病检测试剂盒的应用,包括LAMP检测试剂盒、PCR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国家的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特聘专家团队还为东兴市、凭祥市和龙州县等边境市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培养了兽医技术骨干,构建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
特聘专家团队因重视科技创新和专利技术运用,其科研成果不仅造福了国内百姓,还为东盟国家培训了一批动物疫病防控人才。谢芝勋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才能承担起为东盟国家培训动物疫病防控人才、共同肩负起疫病防控的重任。
今年10月,谢芝勋和他的特聘专家团队又将迎来东盟国家的一批新学员。
编辑: 黄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