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放到桌面
 

如何在茅尾海上“荡秋千”?龙门大桥背后的科技曝光

广西滨海公路龙门大桥是广西交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标准最高、跨越海域环境最复杂的跨海通道工程,其桥址区位于海域,台风多发,环境高温、高湿、高盐雾。在这种情况下,茅尾海上”荡秋千“、水平荡移数千吨钢箱的场景开始上演了。

载着一榀榀钢箱梁的运输船跨越山海奔赴而来,然而,龙门大桥的建设团队却发现,桥位处除航道区域外80%海域都无法安全通行,只有离岸10米、1.5米潮位的地方满足停船要求。反复研究水位和现场施工条件后,建设团队拿出了一份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双向荡移、歪拉斜吊”施工工艺首次亮相龙门大桥。

▲龙门大桥施工现场。

自此,茅尾海上持续上演起“荡秋千”的场景。运输船在锚绳的牵引下横向进入施工区域,缆载吊机提供竖向提升牵引力,反拉卷扬机和荡移卷扬机分别提供反拉力和荡移需要的水平牵引力,3组设备协同共振,成功跨过40米荡移距离,东西两岸共14榀钢箱梁全部吊装到位。

接下来,建设团队要解决的是如何将重约1500吨的边跨钢箱梁整体提升38米,再水平荡移5米坐落到过渡墩上。

2023年11月27日,4套固定在钢箱梁面的600吨智能液压竖向提升站同步工作,超1500吨边跨钢箱梁徐徐升起。

控制室里,建设团队紧紧地盯着同步系统的平衡控制状态,时刻关注着4套提升设备的工作状态——37米、38米,提升高度到位。此时,钢箱梁距离过渡墩支架仍有5米的横向距离和2.9度荡移角度。

安装趋近终点,风险成倍增加,容差约等于零。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为了使荡移过程保持梁面平衡,箱梁每横移1米就测量水平状态,调整提升力。短短5米距离,他们花了2个小时。此次1500吨边跨钢箱梁整体提升、荡移技术的顺利应用,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属首次,成为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次创新突破。

▲施工现场。

此外,龙门大桥建设团队还在业内首次在单跨吊千米级悬索桥中采用全漂浮体系结构;在锚碇基础中创新采用“3.5m大直径桩+二期槽”的圆-矩咬合桩围护结构,节省建设工期3个月;创新钢箱梁断面型式,钢箱梁断面取消风嘴、端部采用直腹板+“倒L型”导流板设计,让龙门大桥有了抵御17级以上台风的能力。

今年1月8日,最后一榀钢箱梁成功吊装,标志着龙门大桥主桥全漂浮体系结构施工难点已全部攻克,实现了千米级跨海大桥海上悬浮、云中穿梭。

编辑: 潘晓明

微信长按二维码进行分享
查看信息港栏目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



欢迎来到手机广西网登陆页

×

没有帐号? 注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