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眼中的广西| 穿越色彩之旅
午夜时分,飞机缓缓降落在南宁吴圩机场。踏出舱门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深吸了一口那混合着闷热、湿润与芬芳气息的空气。我久久地凝视着被橙红色路灯映照得深邃幽暗的树林,以及那茂密繁盛、令人目不暇接的花草。一股强烈的感觉在我心中翻涌,仿佛我重新拾起了多年未曾触及的珍贵记忆,那些甜蜜的过往与刻骨铭心的经历在刹那间涌满了我的心田。因为,我曾在长沙挂职工作一年,南方城市这种绿树葱茏、草木繁茂、空气湿润的环境,对于我这个来自干燥素净的大西北的人无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南宁城市景观。周军 摄
此次,我作为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前来南宁参加第四次全委会议,同时还将参加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
我们下榻的酒店位于南宁母亲河邕江之畔,这里环境十分优美,就像一个风景如画的度假园林,山景翠绿,树林茂密,潭水清澈,林荫大道如梦如幻。一踏入酒店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挺拔如铁塔、树干光滑且高耸入云的大王椰树;外壳坚硬如钢盔、层层叠叠的海枣树;叶子笔直如剑、尖锐且密集结果的露兜树,以及那些我虽叫不上名来,却繁花簇拥、美不胜收的树木,令我倍感兴奋。我仿佛生怕错过这些美景一般,看了又看,拍了又拍,还怀着好奇之心抚摸树干。在酒店庭院和周边街道上,2024中国文学盛典的横幅、标语、牌匾、宣传牌布置得五彩斑斓。酒店大堂里规整地陈列着中国著名作家的书籍以及此次获奖的作品,到处都充盈着浓厚的文学气息,这同样是让我兴奋的另外一个原因。
穿过马路来到对面,河岸上的风景更加迷人。邕江宛如一条宽阔的玉带蜿蜒流淌,清澈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对岸,风格各异的楼群如同椰子树般巍然矗立。不远处的南宁大桥,气势恢宏,神采飞扬。在这里,我感觉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独特、迷人。我从与这里截然不同的西北干旱枯黄的大地出发,在银装素裹的乌鲁木齐机场起飞,历经六个半小时的飞行,抵达了这绿意葱茏的南宁。在短短的一天之内,我仿佛穿越了秋、冬、夏三个季节,经历了从枯黄、洁白到翠绿三种色彩的转变。从出发时的8摄氏度到起飞时的零下6摄氏度,再到抵达时的30摄氏度,这般奇妙的温度变化,难道不令人称奇吗?
我的家乡吐鲁番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是全国降水量最少、气候最干燥、最炎热且阳光照射最强烈的地方。因此,这里绝大多数的景物都呈现出阳光色调。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历史遗迹双子城交河古城、高昌古城,都披上了黄色的外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绘的,孙悟空用芭蕉扇熄灭的神秘火焰山,同样是一片金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也闪耀着黄色的光辉;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同样是黄色的海洋。这里无论是农舍,还是烘干葡萄的独特建筑荫房,都充满了黄色的韵味。在吐鲁番美丽而凉爽的晚秋时节,整片树林都换上了金黄色的装扮,田野里洋溢着丰收的色彩——金黄色的稻穗如同花边一般,道路上则铺满了金色的落叶,宛如一条金色的地毯。
清晨,我驱车从吐鲁番出发,历经两小时路程抵达乌鲁木齐市,正值漫天飞雪,万物都一片洁白,仿佛这座魅力之城特意为我铺设了一层洁白的地毯,欢迎我的到来。于是,我从这片白雪皑皑、寒冷刺骨的大地上一跃而起,飞向了绿色的怀抱,来到了湿润而炎热的南宁。在这里,南宁用绿色的地毯、芬芳的玫瑰迎接我,我怎能不激动万分呢?更何况,我作为一位来自偏远的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能够来到中国最南端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与这里的壮族朋友们一同品尝着用红薯酿制的清香美酒,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作家、知名文学家及笔友热烈交谈,参加中国文学界最高层次的重要会议,并收获少数民族文学的瑰宝,我又怎能不心潮澎湃?
会议间隙,我忙里偷闲,走访了南宁近郊的邕江沿岸、青秀山、园博园、三街两巷等景点,一处处绿水青山和民族风情浓郁的人文景观,让我深刻体会到南宁确实是名不虚传的天然植物园、民族文化资源库。
那天,我出门打了一辆出租车。按我的老习惯,一上车便主动和司机师傅攀谈起来,想了解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司机师傅热情地向我介绍了附近的旅游景点,并在下车时告诉我,如果有需要可以打电话给他。我也告诉他,我是从新疆来南宁参加会议的作家。过了几天,我准备打车去中泰路办事,走到酒店门口,发现路边停着一辆出租车,司机正在抽烟。我径直走过去,认出他就是前几天载过我的那位司机。
“师傅,你还认得我吗?我前两天坐过你的车。”
“哎呀,对呀!你的眼力真好,一眼就认出来了。哎,作家就是不一样,眼光就是敏锐。”
我笑着问他:“你现在能走吗?”
他高兴地说:“当然啦,我也在这家酒店门口等客人呢,没想到就等到你了,这缘分真是奇妙。”我们就这样热情地聊到了目的地,他热心地说会等着我,等我出来再送我回酒店。“有时候,一个本地人就代表着一座城市,旅游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是东道主。”这句话说得恰如其分,这位不知名的司机在我心里留下了温暖的印象,也让我对南宁有了更深的印记。
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幸福温馨的画面:在邕江边,我看到许多老人在江边锻炼身体、打着太极拳,还有人在引吭高歌,或者专注地画画。年轻男女则围坐在林荫下、草坪上,享受着烧烤、品尝着啤酒,愉快地交谈着。在一片宽阔的草坪上,铺开了一张柔软的毯子,六七个年轻的母亲正围坐在毯子上,与她们那刚出生的、胖嘟嘟的婴儿嬉戏,整个画面和谐、宁静。面对着潺潺流动的河流,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芬芳的花香,人们朝气蓬勃、和乐融融、幸福美满的生活场景,在我心中定格成了永恒而美好的画面。
当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之夜”颁奖典礼的盛况无需我多费笔墨。广西对活动的筹备无疑是全面而高水平的,他们以多维度的视角、丰富多彩的形式举办了这一文学盛事,使南宁成为中国文学浪潮的汇聚之地。
在这次盛典中,我们新疆东乡族诗人兼翻译家艾布·亚库甫,因其在驻村期间将广西河池瑶族作家红日的《驻村日记》一书翻译成维吾尔语,而荣获了骏马奖。艾布作为首位嘉宾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现场还播放了一部介绍他的短片。这部短片以其高超的制作水准、独特的创意构思,以及令人动容的立体呈现,赢得了广泛赞誉。我站在台下,望着这一切,心中的文学之火熊熊燃烧,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获得“骏马奖”的艾布,他的身影仿佛穿梭在帕米尔高原的壮丽画卷中,在雪花纷飞、雄伟壮观的慕士塔格峰下,在绿意盎然的草原上,一匹骏马正自由驰骋。凭借文学的力量,原本相隔遥远的喀什维吾尔族乐器与河池壮族歌曲巧妙融合;麦盖提那金黄色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河池的青翠山峦形成鲜明对比;麦盖提那如云朵般广袤的棉田与河池那金黄耀眼的稻田相互映衬。在这些充满诗意的场景中,红日老师与艾布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相谈甚欢,共同歌颂着幸福的人生。一部《驻村日记》,将广西和新疆多个民族的生活、文化、亲情紧密相连。
如今,我又回到了代表丰收、富饶与神圣大地的黄色故乡——吐鲁番。然而,南宁的美景与人文风情却如同一幅幅永不褪色的艺术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文学创作中不竭的灵感源泉与重要动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5年1月10日广西日报花山·文苑版面。
编辑: 孙鹏远 刘山 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