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遇见“大先生”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 标题 | 第一课,遇见“大先生” | 参评 项目 | 典型报道(报纸) | ||||||||
字数 时长 | 1581字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曾容英、石鹏 | 编辑 | 梁莹、魏恒、邹乐 | ||||||||
原创 单位 | 广西日报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广西日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要闻2版 | 刊播 日期 | 2024年9月11日 | ||||||||
新媒体作品 网址 | 是否为 “三好作品” | 否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广西医科大学郭德林教授1994年因病逝世,自愿将遗体捐献用作医学研究。这是广西知识分子界捐赠遗体的第一例。虽离世30年,骨骼标本仍以站立的姿态,陈列在生命科学馆瞻仰台。每年开学时,学校都要组织新生到此开展“开学第一课”,向老先生鞠躬致敬。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第一课”现场,与其生前学生、学校老师和当代大学生深度交谈,捕捉珍贵回忆,感受深远影响。在心灵的震撼中,记者饱含深情,写下《第一课,遇见“大先生”》,以冷静而又温热的文字,将为人师者的境界和风范,展现到读者面前。
| ||||||||||
社 会 效 果 | 广西日报及其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学习强国等全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相关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泪目,致敬”“一个大写的人”“这样的老师是献身教育的楷模,值得后辈敬仰”……当期报纸也被放入广西医科大校史馆,全区各大医学院校师生掀起学习郭德林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热潮。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 平台网址 | 1 | |||||||||
2 | |||||||||||
3 | |||||||||||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 转载量 | 互动量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稿件巧用“冷色调”“暖色调”描写场景,用以刻画“大先生”的大义、无私与宽厚,读后深刻感受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精神。 同意推荐。
签名:(盖单位公章) 2025年5月11日 |
第一课,遇见“大先生”
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曾容英 通讯员 石 鹏
阳光追逐着夏日的尾巴,填满整个午后。
8月31日,林荫小道的尽头,记者跟随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科科长郭忠信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电源开关拨动,日光灯依次打开。原本昏暗的馆内,便亮堂起来。
从人的胚胎时期开始,穿越一个个密封于福尔马林溶液的人体标本之间,给人的感觉,只有肃穆。
终点,一副人体骨骼标本巍然而立。
“我们的大先生,以这样的姿态,已经站立了20多年!”郭忠信告诉记者。
这位老师,便是郭德林教授,被师生们尊称为“永远站立的人”。
1969年,作为天津支援广西医疗队成员,郭德林携夫人霍秀云来到广西。在农村巡回医疗工作陆续结束后,他没有返乡,选择继续留守在广西医科大学,从事他所热爱的眼科医疗教育事业。
“我想留下来报答广西的父老乡亲们,广西医疗事业和天津比还是差一些,所以我要一直留在这里。”郭德林这么说。
从学校“天津楼”宿舍到医学院,成了郭德林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
微风拂过,阳光穿透树枝,投下斑驳树影,轻柔而又温暖。
“他把一生,都留在了广西。”提到郭德林,记忆一下子把黄家勇拉回那年夏天……
“刚见到郭老师时我才三十几岁,他带着我们上眼科临床课、看门诊、做手术,对我的教导无微不至。”已82岁高龄的黄家勇,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的退休眼科副教授,他至今仍记得,郭德林亲手给他们展示的广西首例针拨白内障手术。
“后来我在外巡医给一位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当老人睁开眼睛,看见亮光时,围观的人都鼓掌喝彩。这是郭老师教给我们的技术呀!”对于亦师亦友的郭德林,黄家勇始终心怀感激。
1994年5月16日,郭德林查完房回到家,突发脑出血倒下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生前就立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鉴于医学人体骨骼标本严重缺乏,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作为对广西最后的贡献。”
这是广西知识分子界捐赠遗体的第一例。生在北方的郭德林,落叶归根,故乡应是归处;但作为一个心怀苍生的师者来说,心之所向即是“故乡”。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遗体捐献望而却步,传统讲求“落叶归根”的观念深植脑中,遗体捐献少之又少,医学基础研究无奈受阻。正因如此,遗体捐献者的付出才显得格外珍贵。
历时5年,在成为“大体老师”,供师生进行血管、神经等病理解剖、教学解剖和科研后,郭德林的遗体被制作成骨骼标本。
他又一次站立起来,回到“讲台”上。
2017年年末,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落成,郭德林的骨骼标本迁移至此并设置了专门的瞻仰展台。每年清明节和开学,学校总会组织师生举行“致敬大体老师”等活动,学习党员楷模、感恩遗体捐献、践行医学誓言。
“医学新生的第一课都从这里开始。”作为解剖学老师,郭忠信告诉记者,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也被称为无言良师。他们犹如一本厚厚的教材,奉献自己就是为了让医学生学会救治更多的生命。
用日落换明月升起,以生命点亮生命。正如郭德林所言,“天赋的生命有限,唯有精神不灭。”
“感谢无私奉献的大体老师,向你们致敬”“谢谢为科学献身的你们”“无言良师,谢谢那份默默无名的伟大”……生命科学馆的出口处,有一块电子留言板,满屏都是学生们真挚的留言。
“老先生在那儿站着,就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级学生赵龙祺对记者说,“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完成一场对生命的学习,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生命虽有尽头,但行走在生命之后的精神永远温热。
1999年,广西医科大学身患绝症的医学生吴帆,于生命终章留下遗言:把角膜和遗体捐作医学研究;2023年,大四学生易海欣在突发意外后被宣布脑死亡,她的父母在无尽悲痛之中,为女儿作了人生最后的决定:捐出心脏、肺脏、肝脏以及双肾,给予五名器官衰竭患者生的希望……
曾经上课的矮楼平房,变成了现代教学楼;只能用粉笔写字的黑板,也换成了多媒体屏幕……每逢新学期,郭德林教授生前常走的林荫小道,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子。
在这条充满大爱的奉献之路上,大先生,不是孤身一人。
编辑: 徐世杰